资讯动态

SCHOOL DYNAMIC

认同与怀疑

  今天吃早餐的时候,碰巧电视里在播放金星的视频,这个中国著名的变性人在视频中呈现出惊人的自信和魅力。尽管很多人不喜欢她的张扬、毒舌,尽管她的身份依然难以被某些传统社会舆论所接纳。但她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过了由男性到女性的挣扎和蜕变后,她成功地找到了想要的自己,将女性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非常享受现在的身份。此时,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自我认同。

5.jpg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对自我的认同,这是一个人存在的基础,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认同是指个体根据个人经验,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自我反思,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不能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经历和职业等产生认同,那很可能出现这些困惑: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怎么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好像应该是另外一个自己……自我认同的缺失会让我们对自我的想法、行为产生无力、奇怪甚至无控制感。尽管我们仍然活着,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某些角色,但关于“我是谁”这样的疑问,却总会在那些无法入眠的夜晚、突然醒来的早晨、季节变化的时候,被不经意间突然涌现的某个念头所激发,跳出来困惑我们的内心。


  金星在自述文章中,明确提到他在青年期对自己的男性身份产生了困惑,觉得自己天生应该是一个女性。这种性别认同的缺失造成了他很大的困惑,以至于影响到他的整体自尊,所以他后来毅然决然地做了变性手术。


  当然,性别认同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金星是从何时开始有“我应该是女人”这个念头、以及为何有这样的念头,本文不做详述。只想用这个案例来说明一点,那就是缺乏自我认同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在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性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把青春期的人生任务定位为:建立自我认同(也称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认同混乱。他认为,自我认同就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并达到统一:要么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要么修正、改变理想自我,使之符合现实自我。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在以前的发展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关系,如果顺利地完成了以前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进入成人期;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以前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难以建立,就会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致妨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金星的理想自我是成为女性,而他的现实自我却是一个男性。为此,他采用的途径是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通过手术改变性别,成为女性。当然,他采用的方法比较极端。如果变通一点,或许可以通过反串表演等其他方式,在舞台上扮演一个女性,来象征性地满足自己成为女人的愿望。传统戏剧中的旦角多由男性扮演,其中一部分或许有内心深处对成为一个女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渴望,仅仅是出于对戏剧的兴趣和事业的热爱,很难真正演好女性角色。不然为什么有的男性旦角,比女人还女人。


  当然,有这样的渴望并非不可理喻。相反,现代心理学甚至认为,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成为其他性别的无意识愿望,只是有些人更为强烈而外显,大多数人更为弱化和内隐而已。人类通过寻找理想的异性结合来满足自己成为异性的愿望,也通过这种方式,在心理层面整合了自己内心的男性/女性特质。荣格提出著名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概念,还认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性格特质的人是完美的。确实,世上完全男性特质的人和完全女性特质的人很少,多数人是两者兼备,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自我认同的人能够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己及外界,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他们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社会的承认与赞许。他们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这是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


  相反,缺乏自我认同的人,大多有对自我的屈辱感甚至负罪感。特别是人到中年,年纪渐长,生命渐短,身体、事业或情感处于转折的关键期,死亡的威胁越来越近,如果还没能建立起自我认同,没法对自己的人生作正面、积极的评价。而与此同时,我们相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有改变的可能性,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那么,这种可能性与渐渐老去的命运之轮之间会产生强烈的冲突,焦虑、困惑、自我贬低与自我认可交互占据我们自我评价的上风: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有相当的可能性,意气风发、大有可为;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机会渺茫,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生命目标。还有的人,处在情感困惑之中,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找到一个相伴到老的人生伴侣,或对目前的情感状况感到失望,会不由地问自己:我就和这样一个人相伴到老吗?类似的疑问,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极大的不认同。由此而来的失望、迷惑、焦虑甚至对自己/他人的愤怒、怨恨,很难不冲击我们本就不那么强大的内心。


        自我认同包括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个部分。自我了解是第一步,但并不容易做到,不少人一生都是在混混沌沌中度过。自我了解就是对自我所处环境的适当评估、对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知、对于理想与现实能力的掌握。包含了以下内容:


1、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


2、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


3、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4、我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


     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很多人都不会去了解,或者为了规避痛苦和焦虑,采取了回避否认、置之不理的态度。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观点,自我实现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但生命充满悲剧色彩。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预想,但真正能够实现理想自我的人少之又少。或者说理想自我本身就有欺骗性和难以实现性。我们如果能够抱持这样的前置,即自我实现的困难性和偶然性,才有可能抵御无法自我实现的焦虑和痛苦。如果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我实现是必须完成的任务,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预见的结局就是无法实现的痛苦来袭。


  拿金星来说,如果成为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获得高度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可的女人,是她自我实现的目标的话,她实现自我的过程无疑充满艰辛危险和极大的痛苦,没有强烈的成为一个女人的动机,和忍受非议、身体痛苦、心灵煎熬、对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的耐受力,是不可能完成这样巨大的人生逆转的。


  实现自我的过程本身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然而不能实现自我又会引发我们难以抵御的焦虑和痛苦,会有白活一生的感受。这是两难的哲学悖论,或者可以说,人’生而痛苦,苦难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生命痛苦是因为人主动选择痛苦。就是说,尽管生而为人不是我的选择,我们为了接受“生命是痛苦的”这样一个事实,而主动选择了苦难。当然,这样的前置或假设让人沮丧。不过,假如我们认为生命本身是甜美的,那我们更加无法忍受痛苦这一事实了。这个前置,是不是我们对于痛苦的天然防御呢?


        说回来,自我认同,除了对自我本身的美德、优势、自豪感和尊严感的认同外,也包含着对于自我阴影、缺陷、耻辱感和负罪感的认同,这些负面本身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烛光和阴影互为两面不可分离一样。纵然我们的生命历程具有不可逆性,纵然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父母、国籍及想要的生活。但我们仍然需要在这些不可改变的前提下,选择我们还可以掌控的那一部分,包括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面对苦难的心态、面对逆境的坚持或放弃,面对这惟一一次生命的负责任。这样,我们或许才可能达成对自我的真正认同、达成对命运的和解乃至超越,纵然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纵然我们尚有如此多的怀疑和遗憾……


以上就是 "认同与怀疑" 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动态资讯 栏目查看
免费领取试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