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SCHOOL DYNAMIC

为什么播音主持专业必将存在?

为什么播音主持专业必将存在?

长久以来,对于我国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社会上总是有些“唱空”的言论,什么在国外根本没有这个专业、什么只是照字念稿的机器、什么只要长得好、嗓子好就能干这个、什么未来电台电视台都不招播音专业的学生了……等等。记得大概是十几年前,中国传媒大学(那时可能还是北京广播学院)的老师还曾写过文章进行反驳。但毕竟这些论调的声音太过汹涌,以致于近年来关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存在必要性的争论好像进入了“沉默的螺旋”,似乎这个专业越来越脆弱了。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首先,需要明确个概念,就是什么叫播音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颂教授曾经提出,播音的创作就是有声语言的创作。(他也曾提出,主持是播音中的某种具体形式,涵盖在播音的范围内)与戏剧念白、表演台词、相声逗捧等其他有声语言创作不同的是,演员会根据虚拟剧情和角色的需要来设计有声语言的样态,而播音员、主持人则要根据节目和受众的需要来进行设计;演员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按照既定的台本进行演出,而播音员、主持人会有更多的场合进行即兴创作;演员的创作目的是塑造形象并依靠形象使观众获得娱乐,而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是塑造自身,其目的也不仅是娱乐,还要考虑信息的准确表达、更直接的态度引导以及串联组织各个节目板块。因此,这里简单且并不十分严谨地将播音主持艺术定义为:在广播、电视、新媒体和各种现实的场合下,以节目和受众的需要为依据,以既定的台本和即兴的心理思路为线索,以传达信息、引导舆论、串联组织、娱乐受众为目的的有声语言创作。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这样的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1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创作是有规律的

什么叫有规律?如果做某件事,起初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想怎么做怎么做,但越做越觉得在这些自由的做法中,总有某种做法是最有效率的,或者说事情本身要求各种做法最后都不得不趋向于某种做法,这样就可以说,做这件事是有规律的,而最有效率或符合事情要求的做法就是符合规律的做法。


有声语言创作本身是有规律的。近代欧洲学者提出了人体发声的“空气动力学说”,这个理论经过了百年多的实践检验,不仅没有被推翻,而且被各国的学者拓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发声,不仅被说普通话的人使用,也被世界各国的人使用;不仅被说话的人使用,还被唱歌的人使用。苏联学者在《朗诵艺术》中提到的斯坦尼体系的情感调动理论,对任何想优质完成“文字语言转化有声语言”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不得不服从的铁律,那些在朗读时完全没有感情、语言生涩平淡的创作,就是不服从的后果;无论世界上哪国的人,在使用有声语言表达时,都不能否定他/她的语言中存在声音的连和停,存在声音的起伏,存在声音的鲜明和不鲜明,他/她也不能否定,并不是所有的停练、重音、语气、节奏的组合方案都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观点,或让对方听起来不会刺耳。


播音、主持中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有规律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有个试验,请当时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大师孙敬修和侯宝林在话筒前试播新闻,结果两位大师出了播音间都感叹,新闻难播。这样的情况在如今也可以想象:说得好台词的演员未必能播出新闻的时效感;播出新闻时效感的播音员未必能激发娱乐舞台的幽默和轻松;幽默和轻松的娱乐主持人未必能点燃体育赛场上的疯狂和热烈……新闻播音、广告播音、体育解说、综艺主持、影视配音,每种播音主持形式都有被节目属性和社会审美所要求的语言形态,想用任意某种语言形态投入任意某个节目,恐怕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可见,在播音主持中,有声语言的创作并不是充分自由的。在各种创作方案中,无论是语音用声、情感调动、外部表达、语言样态上,都有某种方案是最有效率或完成任务必须使用的方案。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创作是有规律的。

2大众传媒需要符合规律的播音主持创作

记得有位以“快嘴”著称的主持人曾经说:“主持人,除了能报幕和报广告之外,还能做什么?”他认为,随着各种电视综艺节目大火,好像红的节目已经不需要主持人,习惯活在报幕中的主持人,他们的幸福会在哪里?


这么看来的话,似乎大众媒体不再需要主持人了。

然而仔细回味这位主持人的话,却发现其中有太多的偷换概念、不合事实之处。比如:(1)主持人就是报幕的和报广告的?恐怕不是。至少就算是这位主持人本身,也多少还有些与现场嘉宾、观众、演员互动,组织现场,介绍背景、发表评论、娱乐公众的事要做,那些只能报幕和报广告的主持人,恐怕是不能完成上述这些任务,而只能报幕和报广告的蹩脚;(2)大陆综艺节目大火好像是个多了不起的事,其实周围的港台、日本、韩国,综艺节目早就发达好多年了,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涌现出如吴宗宪、刘在石这样的优秀主持人,前不久,蔡康永和小S退出《康熙来了》,微博、微信朋友圈上有多少挽留和不舍的留言,这些主持人还成为稀缺资源了;即使是在大陆,如果汪涵要离开《天天向上》、何炅、谢娜要离开《快乐大本营》,是否随便什么人就能替代他们留下的位子?

图片


“快嘴”主持人的误区在于将综艺主持的创作与“报幕”、“报广告”进行对比。这就像是在谈论汽车维修时不谈汽车维修,非去说修自行车的人出路在哪里,完全是文不对题。当然这位主持人也有可取之处,就是他的“报广告”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娱乐,否则在主持节目时,观众也不会要求他报。其实,他报的并不是广告,而是某种符合娱乐规律的小段子而已。


其实也不只是在综艺主持这个领域里,别的节目领域也是如此。今年9月的阅兵式,许多人反映现场直播中的解说不好。以前人们认为这种大型活动的解说不过是照字念稿,现在看来,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将这个稿“念”好。还有人曾经说,就是放条狗在央视的平台上,它也能火。不错,如此这条狗是可以火,但是能火多久,难道人民群众会傻到天天打开电视去看什么都不会说的狗?

图片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讲,创作的无限可能的方案中,只有少数几个是可以被受众认可的。这再次说明,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并不是充分自由的,而必须选择那少数几个可以被受众接受的方案。大众传播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进行符合规律的创作。


可能还会有人问,有些人没有太接受过专业培训,怎么干得也不错?还是以那位“快嘴”主持人为例,其实他也没想到在主持生涯中会凭借“报广告”火起来,命运中的偶然使他们的创作恰巧符合了规律的要求。这些人可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不能因此否定这个行当中存在规律。

3标人才输送体制的变化不是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否定

近期央视改革了人才招聘体制,看似是对全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有所冲击,但仔细看来,其实央视并没有断了大学应届毕业生入台的路子,而是说应届毕业生在入台后需要首先从事两年采编工作,才能通过相应程序成为播音员主持人。央视的改革并不是针对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制定的,而是从自身资源统筹和未来发展来考虑的。打破播音员、主持人终身制并不是对播音主持创作规律的否定,反而是鼓励所有人在进行播音主持创作时,能够仔细审视其中的规律,而不是长年在“终身制”的庇护下,常坐在主播台上,为所欲为或混沌度日。在这样的制度下,那些掌握播音主持创作规律的人会更容易突破现有的藩篱,为受众创作精美的有声语言作品,而那些惰于锤炼专业的人也会勤奋起来,钻研业务,提高业务。即使央视的这种改革貌似扩大了人才招聘的渠道,使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但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就必须在创作上更加符合规律,这反而强调了“专业”的必要性。


4、探索规律、传授知识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存在的价值

既然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创作存在规律,大众传播媒体也要求符合规律的有声语言创作,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探索知识,传授规律。当前各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系就承担了这种角色。经常有人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中国独有,其实不然。目前所知在英国、美国这些西方传播事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都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韩国映像大学甚至有专门教授体育解说的老师。这些国际同行的存在说明,播音主持艺术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专业,而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


如果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没有存在的必要,则可以理解为播音员、主持人可以由别的学科和专业来进行培养。但现实的情况是,论当前活跃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要远远超过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个专业,还有哪个专业可以在大学四年中教授学生有声语言的发声知识、表达技巧,教授学生不同节目所要求的有声语言样态?这个问题也许问得有些不讲道理,因为如果真有哪个专业承担了这样的任务,那么也只能说这个专业偏离了原有的领域,开始进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专业范围。


因此,只要广播、电视、新媒体还需要传达信息、引导舆论、串联组织、娱乐受众的有声语言创作,就需要懂得相关知识的人才进行有规律的创作;需要懂得相关知识的人才进行有规律的创作,就需要专门进行探索和传授的组织;需要专门进行探索和传授的组织,就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科研和教学的存在。


很多人“唱空”播音专业,与当前这个专业所遇到的困难有关,比如理论发展的缓慢,比如学生惰于练习以致专业不好……等等。但遇到困境不代表专业失去存在的必要,正如在量子研究出现前的物理学,看似穷途末路,其实还有很广大的空间值得去钻研、去探究。在这点上,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首的全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校近年来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推动着专业的向前发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还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


以上就是 "为什么播音主持专业必将存在?" 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动态资讯 栏目查看
免费领取试听课程